一大早,地处云南的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陈继铭吃完早点,就牵着7岁的“羊妞”到野外开展日常的野化训练。在高大的“女儿”面前,这位“象爸爸”略显瘦小,眼里洋溢着暖暖的爱。
“2015年以来,我就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就跟我的一个孩子一样。”陈继铭说,“羊妞”很黏他,开心的时候会跟他一起踢皮球,做各种小游戏。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基地。在这里,有一群像陈继铭这样专门从事救助和照料亚洲象的工作人员,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的研究、检测、救助等提供技术和力量支撑,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象爸爸”。
今年40岁的熊朝永护理经验达17年,堪称一名资深“象爸爸”。很多大象被他悉心照拂过,其中一头名叫“然然”的象和他感情最为深厚。
2005年7月,野象谷工作人员在附近河道内发现受伤小象“然然”,并将其送往救助中心。随后,有着丰富护理经验的熊朝永担任这头小象的“象爸爸”。
由于有抵触情绪,“然然”曾把一名靠近的兽医撞到墙上。“刚开始很害怕,但它需要我的帮助,硬着头皮也得上。”熊朝永说,为了让“然然”接受自己,他想了很多办法。
为给“然然”补充营养,熊朝永从示范吃苹果开始,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为后续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打下基础。遇到电闪雷鸣时,“然然”经常发出哀号,熊朝永干脆将床搬到小象边上,彻夜守护。
“小象要是害怕了,我就摸摸它的额头或者哼歌。”熊朝永说,这一陪就是10多年。2019年9月,“然然”诞下一头小象,熊朝永也荣升“象姥爷”。
胆小怯生的孤儿象“小强”、被同伴打伤的成年公象“昆六”、因脐带感染被象群遗弃的“羊妞”……每一头救助象背后,都有一段暖心故事,它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象爸爸”们日复一日的悉心陪伴。
多年来,“象爸爸”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亚洲象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2021年底,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已成功繁育出9头小象,填补了中国在亚洲象繁育技术领域的空白,并实现亚洲象保护管理领域标准化“零”的突破。
2021年5月29日,工作人员组装用以检测象群行踪的无人机。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当地出动力量全力监测,提前预警引导,防范象群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云南,除了这群全职“象爸爸”,另一群兼职“象爸爸”的故事同样温暖。
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的“北移南归”之旅,引发全民观象热潮。在野象“说走就走”的旅程背后,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的指战员们担负无人机监测重任,临时兼职成了“象爸爸”,成功保障了人象平安。
杨翔宇是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由于巨大的压力和不规律作息,历时数月的监测任务,让这位兼职“象爸爸”瘦了10来斤。
开始接到象群搜寻监测工作时,杨翔宇心里充满忐忑。因为他和队友们之前专门从事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项陌生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野象看上去很“萌”,但大型野生动物也有凶猛的一面。这意味着,在象群迁移期间,必须提前发出预警,做好群众疏散等工作,最大程度避免人象遭遇。
“我们是指挥部的眼睛。”杨翔宇说,如果象群靠近村庄,监测队员就要把情况及时上报给指挥部,实时传输象群的活动画面,提醒民众避开象群活动区域。同时,有关部门也会紧急疏散转移民众。
几个月来,杨翔宇不知跑烂了多少双鞋,刮破了多少条裤子。因为高负荷运转,监测分队常常遇到无人机风扇停转、桨叶折断等问题。每逢雨雾天气,无人机无法起飞,队员们就要拿着手电和红外夜视仪,徒步寻找野象。兼职“象爸爸”们曾25次与象群近距离接触,最近一次距离不到5米。
杨翔宇和同事日夜兼程守护了象群116天,克服重重困难,转战了玉溪、昆明、红河、普洱4个州市10个县区,监测象群活动1266公里,空地跟踪2390小时,标绘要图377份,为全程保护大象“北移南归”架起了空中之眼。
日前,在云南省举办的2022年第一期“云岭楷模”发布会上,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和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荣获“云岭楷模”称号。
“虽然今后我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森林防火各项工作,但爱象护象的故事我还会继续讲下去。”杨翔宇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