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畴县西南部的兴街镇三光片区,涉及三光、拉孩等6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达86%。过去的三光,森林覆盖率仅为25%,山大石头多,缺水少土,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人均耕地少,基本无水利化设施,产业单一。为从根本上遏制石漠化恶劣趋势和破解片区群众贫困问题,西畴人不悲观、敢拼博,向山旮旯要土地,向石漠要高产田地,向石山要公路要清水。如今“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层层叠叠,形成万亩石漠梯田,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优化我省农业结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确保全省农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要求,督促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2018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省水利厅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省今年上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了督促检查。从各督查组反馈的情况来看,昆明、昭通、曲靖、玉溪、保山、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等11个州市完成情况达到全年建设任务的60%以上,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截至6月底,全省共投入资金23。6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8。84万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的68%。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初显,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昭通苹果是当地最富知名度的农产品之一,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昭通市昭阳区农投公司融资4000余万元,在北闸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核心区4000亩。目前,项目已实施完成投入使用。在项目区,由昭阳区农投公司负责承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入股参与,采取“农投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共同建设国家级万亩苹果产业园核心区—现代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4000亩,示范园亩均种植苹果200株,2年挂果,3年初步进入丰产期,亩均产量2。5吨、产值1。5万元。
北闸镇副镇长欧昭驿告诉记者,该项目覆盖北闸镇红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624户3380人,贫困户主要采取户均托管1亩果园的方式入股参与,前3年户均每年可获得收益7400元,3年丰产后户均每年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产业园可解决当地就业人员1300余人,其中,红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1000人,流转土地农户300人。综合核算下来,产业园可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1。4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全省各地通过项目建设,实施水利、农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科学配套,项目区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示范样板建设就到哪里的思路,我省各地将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云南农业品牌化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把产业变为效益,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的效益化良性发展,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省各地集中打造了一批示范样板,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云龙县大栗树茶厂通过省级项目支持,企业自筹部分资金,对茶厂1400亩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茶园用水效率,实现了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体现。预计到2020年,大栗树茶厂投产茶园面积将达27000亩,年产值达到1亿元,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
农民收入提高了、产业规划合理了,不少地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依据当地农业资源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成为现代农业的亮点,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凤庆县洛党镇万峰、新峰、中村、大兴和鹿鸣等5个行政村,通过项目实施,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每年亩均增产粮食达100多公斤,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4900亩,2000多户农户9200多人收益。同时,当地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澳洲坚果、茶叶、蚕桑、核桃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项目区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737。94万元,满山遍野郁郁葱葱、青山绿水。